文章摘要:這是一部很難讓人去批評的紀錄片。一邊倒的叫好中,國人普遍接受了《舌尖上的中國》傳達的價值,這個通過美食勾勒出的中國,輕而易舉地超越了因地域、階層和貧富造成的歧見,取得了罕見的共鳴。
這是一部很難讓人去批評的紀錄片。一邊倒的叫好中,國人普遍接受了《舌尖上的中國》傳達的價值,這個通過美食勾勒出的中國,輕而易舉地超越了因地域、階層和貧富造成的歧見,取得了罕見的共鳴。
誠然,有人說,吃是容易把這個族群聯系起來的一件事。不過,吃本身卻在現實中分裂。
至少一個被食品安全問題展示的舌尖上的中國正在日常社會新聞中被放大,也許還有另外的中國。現實中,總導演陳曉卿像每個普通人一樣對此無法回避,但在紀錄片的世界里,他辟出了另外的向度:“這部紀錄片里有一點是值得思考的:中國的土地上仍然有人在吃著健康、綠色、質樸的食物,這些東西大都來自鄉野。”
還有不少瑕疵,但貴在接地氣
黃哲沒記住美食,卻記住了那些勞動者的生活和他們的笑容。他已經無法認同將其簡單地歸為美食紀錄片,“那真的是一部社會紀錄片。”
5月14日上午,陳曉卿發了條微博,“今晚沒事都看看吧。不難看,真的。”他附上了《舌尖上的中國》的海報和片花。
熟悉陳曉卿的人知道,除了制作紀錄片,他大的愛好就是品嘗和研究美食。除了經常出入《讀庫》主編老六組織的老男人局,他還在《Time Out》中文版、《天下美食》等報刊開設了美食專欄。讀過他那些美食記憶文章,你或許能從他這句“不難看”中基本判斷出這應該是這個京城著名“吃貨”的得意之作。
當晚10點半,第一集《自然的饋贈》在央視一套播出。畫面首先把觀眾帶入蒼茫神秘的香格里拉原始森林,藏族姑娘卓瑪在山林里找尋同樣神秘如精靈般的食物——松茸。雨季過后,松茸瘋長。為了得到這種保鮮期只有兩天的珍貴食材,卓瑪和媽媽凌晨3點就出發,穿過村莊,步行走進30公里外的森林。憑借經驗,她們準確地在厚厚的松針覆蓋下找到松茸。為了延續這一自然的饋贈,松茸出土后,她們會把菌坑掩蓋好,以免菌絲被破壞,而這是藏民一直恪守的規矩。
“這種敘事方式顛覆了我對國內紀錄片的印象。”黃哲是央視紀錄片頻道的忠實觀眾,他覺得國產紀錄片早已落入窠臼,“大段的畫外音、專家訪談、人物記述,強迫你接受一些東西,就像是灌輸,但這次不同,切口更小,故事也更溫情,像之前播的韓國紀錄片《面條之路》。”
當然陳曉卿也一直很鄙夷這樣的方式,雖然自封“婚紗攝影專業”畢業,但他歷來不習慣在紀錄片里讓所謂專家來指指點點,“不需要去引導觀眾”,只是擺事實,不講道理。
更苛刻的紀錄片觀察者以為這部片子整體質量并不算高,還有不少瑕疵,但貴在接地氣,以至于在豆瓣上還能得到9.6的高分。
“原以為是一期美食地圖、吃貨圣經,不承想是一次秘境探幽,每一集都強烈地刺激著自己的味蕾和好奇心,恨不得馬上跑到這令人產生無盡遐想的地方去一探究竟!”有人在網上道出了其中玄機。
純粹的“吃貨”自此每晚蹲守在電視機前幫它提升收視率,等“諾鄧火腿”、“酸筍”、“魚頭泡餅”、“醉蟹”、“岐山臊子面”都齊齊閃過時,面對高清攝像機拍下的精致畫面,他們一邊流著哈喇子,又一邊流著眼淚。
“看到挖藕人行走在淤泥里,養家糊口非常艱辛,真的很讓人感動,而那種原汁原味的鄉土中國畫面撲面而來,更讓人熱淚盈眶。”黃哲沒記住美食,卻記住了那些勞動者的生活和他們的笑容。他已經無法認同將其簡單地歸為美食紀錄片,“那真的是一部社會紀錄片。”
【外籍大師課堂】Chef Albert |與國際接軌,學習專業技術,讓技能沉淀,開闊行業新視野->新東方西點烘焙, 成就西點達人
【家長鑒證會第十期】—感恩篇|家庭,是心靈的港灣,給予溫暖與支持;學校,是前行的動力,激發卓越的追求。西安新東方鑒證學子成長,家校共育人才。